文/图 耿雅杰

433B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八个字,如同一缕春风,让我在拿到国家助学金时真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作为一名建档立卡户家庭的学生,从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到如今的高校助学金,我深刻体会到了党的惠民政策,这笔钱不仅帮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更让我明白:接受帮助并不是怜悯,而是一份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和诚信来守护的珍贵机会。

古有云“饮水思源”,而这份恩情让我理解了“让每个梦想都有发芽的机会,让每朵花都有绽放的机会”的深刻含义,它犹如黑夜中的北斗,永远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国家资助政策——照亮求学路的璀璨星河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国家助学金就是国家资助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黑夜中的点点繁星,为无数寒门学子照亮了通往高考的道路。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建档立卡户家庭的学子,我深知求学之路的艰辛。我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或许可以说有些负担,幸运的是,我赶上了海晏河清的新时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见证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变化。我幸运地在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滋养下完成了中小学学业。我深知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因此更加努力,心中怀揣着报效国家的信念,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郸城一高。步入高中后,当老师统计的时候补助的名额的时候,我得到老师通知的关怀政策的推行,不仅可以免除学费,还可以拿到一份补助金额,我的心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恰逢疫情刚过,经济萧条,国家的免去的学费政策不仅为我的家庭缓解了经济压力,更在我心中埋下报效祖国的种子,从此心中有了一个目标,我不仅要为自己努力,还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要对得起这份恩情,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这份资助政策的支持下,我最后考进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这里,我依旧接受着国家的资助,同时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去脚踏实地学习更多的技能,开阔视野,培养创新学习能力。国家的支持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底气和信心,让我能够积极面对每一个挑战。诚信——镌刻在资助契约上的金科玉律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论语》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道德底线,国家在资助政策在帮助经济脱贫的同时,也培养了学子的诚信意识。

在申请助学金的时候,我们以诚信为笔,如实描述家庭情况,以责任为墨,慎重规划助学金的用处,这笔资助应该化作知识的阶梯,而不是虚荣的点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要清楚认识到,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绝不代表资助的助学金可以被随意挥霍,前些年“贫困生高消费”现象引发的社会热议犹在耳畔,这无时无刻提醒我们:“渴者不汲水浇花”,“虚假申报,滥用资源”不仅与国家的初衷背道而驰,更是对真正需要的学子的不公平。而国家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就是要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确保资助的眼光照耀到最需要的角落。同时我们也应该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秉持诚信原则既是对国家资助的珍视,更是对自身品质的锤炼。我深信,这份诚信的种子终将生根发芽,在不久的将来,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以真诚回馈社会,让契约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感恩——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精神传承“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国家助学金对我来说就恰似夜空中皎洁明月,以清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这份恩情早已经融入骨血,化作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时刻铭记每一份助学金的支持,同时社会上也有不少热心的资助活动,去更加广泛的助力每一个有梦想的青年,我也曾经获得过社会上的来自日丰公司的资助,记得当时刚拿到大学的通知书,他们的一份资助如同及时雨一般帮我解决了学费的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上大学的底气和力量,平时一句轻飘飘的“好好学习”在得到资助的那一刻它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是别人对你的期望,支持和认可,更是一份责任和坚守,金额本身或许是“轻于鸿毛”的存在,但其中蕴含的“重于泰山”的恩感,让我倍感珍惜。这份感动让我想起了“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她也是国家助学政策的受益者之一,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为国家投身于脱贫攻坚战事业中,用生命书写了感恩的真性情,再者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桂梅校长,用毕生积蓄帮助千名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刻领悟:感恩不仅仅是简单的回报,而是要将爱心传递下去。当我们真正的步入社会,最珍贵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那颗永怀感恩的赤子之心。

正如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的要求所昭示那样,感恩不是终点,而是善意的起点,受助不是索取,而是奉献的契机国家助学金给予我的,远不止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它教会我:诚信不仅是申请时的如实填写,更是立身处事的根本准则,感恩不应止于口头感谢,而是用实际情况回馈社会。

前浪引后浪,滴水成江海。让我们以诚信为舵,以感恩为帆,在人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将这份温暖化作满天星火,共同谱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一审:韩冬梅  二审:张晓静  三审:王学伟)